台商西進為台灣創造巨大利益
玄月十五日,一位事情人員在擺放台灣瓜果。中秋節臨近,哈爾濱市某瓜果批發市場進的一批台灣瓜果十分吸惹人。張清雲攝(新華社發) 1996年9月14日,時任台灣地區領導人的李登輝宣示了“戒急用忍”的兩岸經貿政策。10年來,台灣社會發生庞大的變化,“戒急用忍”也前后演變成為陳水扁的“積極開放,有用办理”和“積極办理,有用開放”。但是,10年來的事實說明,政治權謀終究阻擋不了經濟規律。不論是李登輝,還是陳水扁,都阻擋不住台商西進的腳步。因為,台商到大陸投資,給台灣帶來庞大的长处,促進了台灣經濟轉型,晋升了台灣的競爭力。有跡象表白,本年兩岸貿易額將冲破1000億美元,台灣對大陸順差可能達700億美元。
兩岸經貿交换與互助方興未艾,島內“台獨”割裂勢力對此耿耿於懷,竭盡全力加以阻攔、誣蔑和破壞。他們危言聳聽,說什麼台商西進會“掏空台灣的經濟”,說什麼台商的選擇是“錢進大陸,債留台灣”,更有甚者,聲稱要將台商“以重大經濟犯法之名通緝”雲雲,凡此種種,纷歧而足。事变真如他們所言嗎?谜底顯然是否认的。
台灣的《經濟日報》在冷靜阐发以后,得出了結論,認為台商投資大陸,給台灣最少帶來四個方面的好處:一是提超过跨过口增長率﹔二是由入超轉變為出超﹔三是擴大外需,提高經濟成長﹔四是創造大量就業機會。
《經濟日報》是島內闻名的專業報紙,它的阐发有相當首要的參考感化。其實,這也是許多台商的逼真感觉。就拿筆記本電腦來說,2001年台灣生產筆記本電腦1400萬台,佔全球產量2500萬台的56%。2001年及2002年,全世界經濟不景氣,Dell、IBM等跨國企業请求台灣業者低落代工價格,但是當時台灣生產廠商的毛利已相當低,再低落將無利可圖。在這樣的情景下,跨國企業建議台商到大陸投資生產,以连结公道的毛利。是以,自2002年開始,台灣筆記本電腦廠商遂向大陸轉移,到2005年,全数轉移到大陸生產。由於台商赴大陸生產,使筆記本電腦在國際市場降價推銷,在全世界經濟不景氣、百業蕭條聲中,筆記本電腦銷售一枝獨秀,均匀每一年以25%的比率高速增長,至2005年全世界生產量擴增至6000萬台,而此中台商在大陸生產4900萬台,佔全世界生產量的82%。
對台灣而言,雖已沒有筆記本電腦生產,卻因台商在大陸生產的筆記本電腦敏捷擴展到4900萬台,帶動大量零組件及設備的對大陸出口,創造更多就業機會,和對大陸出超的擴大。在台灣內需不振的窘境中,支撑了經濟維持適量的成長。對台商而言,把握全世界筆記本電腦供應的主導權,毛利率雖然低落,但銷售額卻自2001年的122億美元,增长到2005年的山楂乾哪裡買,303億美元。若是台商當初不把筆記本電腦轉移到大陸生產,筆記本電腦生產早已全軍覆沒,哪有今天的輝煌成绩?
投資大陸,是廣大台商的天然選擇﹔經貿交换,是淚溝,即食雞胸肉,台灣經濟發展不成或缺的一環。台灣當局若是為台灣人民长处計,為台灣繁榮穩定計,就應該改弦易張,順應時勢,促進兩岸經貿交换,早日開放“三通”,為台商供给實實在在的服務。誠如民進黨“立委”郭正亮所言,台商的需求一向在超出當局的開放速率,許多行業投資大陸的限定若是不克不及鬆綁,台商隻有出走一途,這種趨勢不是任何政黨阻擋患了的。
《人民日報》 (2006-09-20 第10版)
頁:
[1]